過敏性鼻炎之中醫治療
自覺症狀:常年性或季節性的水性鼻漏、發作性噴嚏、鼻塞、目鼻上顎癢感
誘發因素:家族過敏史,其他過敏史:如濕疹、氣喘、結膜炎
物理檢查:鼻黏膜蒼白、水腫、有水樣性鼻液(allergic shiners),allergic salute.
病因病機
1. 外邪侵襲 : 過敏性鼻炎屬於肺系疾患。肺開竅於鼻,外合皮毛,
與外界氣候有密切關係。
2. 飲食不當 : 過食生冷,津液凝聚,寒飲內停,影響脾之運化功能,成為
發病的原因。
3. 體虛病後 : 體虛既可出現於病後,也可為先天不足、素質薄弱,易受邪
侵。
過敏性鼻炎的中醫療法
一. 內服法
A. 寒證
1. 外感風寒
症狀:頭痛、惡寒、口不渴,苔薄白而潤,脈浮。
治則:辛溫解表、散寒通竅。
處方及組成:
1. 桂枝湯: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2. 葛根湯:葛根、麻黃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3. 蒼耳散:白芷、辛夷、蒼耳子、薄荷、蔥白、細辛。
4. 辛夷散:辛夷、升麻、白芷、蒿本、防風、細辛、川芎、木通、甘草、
細茶。
2. 風寒夾飲
症狀:常合併咳嗽或氣喘,痰白清稀,或有泡沫,畏寒、四肢欠溫,苔白
潤, 脈滑或弦滑。
治則:溫化寒飲。
處方:小青龍湯。
組成:麻黃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、半夏。
B. 熱證
1. 外感風熱
症狀:咽痛或咽乾,身熱,口乾,舌紅,脈浮數。
治則:辛涼解表。
處方及組成:
1. 桑菊飲:桑葉、菊花、杏仁、桔梗、蘆根、連翹、薄荷、甘草。
2. 銀翹散:銀花、連翹、桔梗、牛蒡子、薄荷、淡豆豉、甘草、荊芥、淡
竹葉。
2.肺熱
症狀:遇熱氣或食燥熱的食物時鼻塞痠癢,噴嚏頻作,鼻甲腫脹色稍紅,
口乾煩熱,易鼻血,痤瘡,舌質紅,苔白或黃,脈弦或弦滑。
治則:清肺熱、通鼻竅。
處方及組成:
1. 瀉白散:桑白皮、地骨皮、梗米、甘草
2. 辛夷清肺飲:辛夷、百合、知母、黃芩、石膏、麥冬、山梔、枇杷葉、
甘草、升麻。
3.肝熱
症狀:顳痛、目赤、目鼻耳癢、鼻乾熱感、目屎、多嚏,口苦,鼻甲腫
脹色 紅,小便黃,大便乾燥,舌紅,苔薄黃或黃膩,脈弦數。
治則:瀉肝熱。
處方:龍膽瀉肝湯。
組成:龍膽草、柴胡、澤瀉、梔子、黃芩、木通、車前子、當歸、生
地、甘草。
肝熱較輕: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。
C虛證
症狀:面色蒼白,衰弱疲倦,語言無力,短氣聲低,畏風怕冷,自汗,易
於外感,舌質淡,脈虛弱。
治則:補益肺氣。
處方及組成:
補中益氣湯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。
玉屏風散:黃耆、白朮、防風。
脾氣虛
症狀:面色萎黃、疲乏無力、形體消瘦、食少腹脹、便溏、舌色較淡,
舌白,脈虛緩。
治則:健脾益氣。
處方及組成:
腎陰虛
症狀:眩暈、耳鳴、腰痠、遺精、咽乾口燥、顴紅煩熱、盜汗,舌質紅,
苔少或無苔,脈細數。
治則:滋腎陰。
處方及組成:
六味地黃丸: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伏苓、澤瀉、丹皮。
知柏地黃丸(用於火旺明顯者):加知母、黃柏。
針刺療法:
原則:鄰近取穴,遠端取穴,巡經取穴。
作用:通條經氣,宣通鼻竅。
主要穴位:風池、迎香、合谷、印堂。
配穴:肺俞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。
可配合艾灸溫經通絡,行氣活血。
每次留針15-20分鐘,2-3日一次,10次為一療程。
外治療法
外治療法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,結合針灸、經絡與中藥學,以中藥
直接貼敷於穴位,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、熱性刺激,達到治
病、防病的效果。
外治療法自古代流傳至今,已有悠久的歷史,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就有
記載『諸氣門下‧喘。冷哮灸肺俞、膏肓、天突未有不應。夏月三伏中用
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。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、延胡索一兩,甘遂、細辛各
半兩,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,杵勻,薑汁調塗一次,如此三次病根去
矣!』。就是三伏貼療法的應用。
中西醫結合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展望
中醫:
優點:
1. 有扶正固本的作用,可改善過敏狀態及全身症狀。
2. 副作用少。
3. 復發率較低。
缺點:溫陽益氣治療起效慢,對發作期間鼻黏膜的過敏反應狀態針對性不強。
西醫:
非特異性治療
較快緩解症狀,但不能改善患者過敏體質。
特異性減敏
療效較高,但起效慢,且需在數年